一部屬於任何人的愛情魔幻戰爭小說

 

生涯規劃與發展(二)

科目:生涯規劃與發展(第二次作業)



一、解釋名詞 20%
1.A型行為與B型行為:
 所謂A型行為係指,一個人從事長期無止境的努力,企圖以最少的時間達成最大的成就,即使與
 其他人和事對抗亦在所不惜。A型行為的人常感到時間緊迫、長時間工作、沒耐心、具有過度的
 競爭心,他們對自己和他人的要求都過高,因此也容易對別人的工作不滿意,這類人的生活型態
 會引起緊張而且容易承受壓力;B型行為的人則較有耐心,不會主動誇耀或討論自己的成就,能
 夠充分放鬆自己而不會有罪惡感。
2.公眾我、私密我與覺知我:
 (1)公眾我:它是別人看得到的、外在的自我。它代表了我們的形象和外界對我們的認知。
 (2)私密我:它透過公眾我的五官從外界接受訊息,在身體內的某個地方運作後,再送出訊息給
   公眾我,依令行事。
 (3)覺知我:覺知我站在高處,看著公眾我和私密我的互動,指導它們並從中學習。它觀察它所
   看到的一切,包括行為、想法、情緒及此時此刻。
3.陰影與面具:
 我們有時會在心中形成一些念頭,但這些想法有時過於怪異、危險或違反禁忌,加上我們常誤以
 為心中的念頭和實際行為一樣,會帶來可怕的後果,因此從一開始,就故意對它不予理會、壓抑
 它,甚至否認它的存在。
4.生涯4U
 (1)Unique(獨特的):是指利用自己的特質,發展出個人特有的「品牌」,讓自己能與眾不同、
   無所取代。
 (2)Useful(有用的):利用個人的特質,為自己創造出價值,且讓別人也從中獲利。
 (3)Upgrade(升級的):不斷提昇現有能力,增加效率和效果。
 (4)Update(更新的):定時為舊有的想法體檢,汰舊換新。

二、簡答題 30%
1.請簡述自我成長的4A原則為何?
 (1)Aware(覺察):是覺察自己追求完美的模式,接受自己在客觀環境下,已盡全力做到最好的
   事實。即使有時未能付諸行動,我們也接受自己對追求完美的用心和掙扎。
 (2)Acknowledge(認知):和親密的朋友分享自己在追求完美的背後,所隱藏的無助、無力和自
   卑的感覺。
 (3)Accept(接受):接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,當自己又有追求完美的衝動時,偶而可以加點自嘲
   (哈!老毛病又犯了),多給自己點溫暖和愛。
 (4)Action(行動):知道自己有權決定要不要付諸行動。可以選擇愛自己,從容面對改變,同時
   注意到自己有時也需要放鬆享樂。
2.請說明馬斯洛(A. M. Maslow)所說的七種「人類需求層次論」為何?
 (1)生理需求:它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,包括吃、喝、拉、撒、睡和性等需求,是人類與生俱來
   的本能。它們優先於其他任何需求。
 (2)安全需求:安全感在許多人的生活中,是一股很強的力量。馬斯洛認為,環境固然會影響一
   個人的安全感,但這種關係並不像一般人想得那麼直接。有些人的安全感雖然很脆弱,但仍
   能進展到較高層次的需求。
 (3)愛和歸屬需求:馬斯洛相信人是一種社會動物。我們喜歡而且熱愛他人,同時也希望被他人
喜歡和熱愛。當生理和安全需求被滿足後,個人最關心的事,是被他人接納、喜愛及認同。
 (4)自尊需求:馬斯洛把自尊分為他人對自我的尊重以及自我尊重兩個部分,他人對自我的尊重
係指,個人需要他人認可、欣賞自己的所做所為,這時他才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;自我尊
重指的是,一個人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,而且能夠達成人生的種種任務和挑戰。
 (5)自我實現需求:自我實現就是個人「改進自我」的要求,成為自己理想中的個體-即達到個
   人潛能的顛峰。
 (6)知識和理解需求:是指正常人對其所處的環境及自己有好奇心,他會不斷地探索、分析、組
   織,以了解真象、意義,並建構知識與價值的體系。
 (7)審美需求:審美的需求雖不像基本需求那樣強烈,與生存亦無相關,但它卻能滋潤人生,使
   人生更有情趣、更為生動。
3.心理學家認為壓力來源主要有哪些?
 (1)挫折:當需求無法獲得滿足,或將目標設得太高,和現實落差太大時,就會產生挫折感。
 (2)衝突:衝突的戰場,有時是在心中,有時則藉著行為表達出來。
 (3)壓迫感:是指任何強迫我們加快、加強或改變行為的事,包括競爭、期限、超載、人際關係。
 (4)變遷:例如換工作、結婚生子、家人生病或死亡等,都是一種壓力的來源。

三、申論題 50%
1.試述個人為了降低焦慮、適應挫折,常使用的自我防衛方式有那些。
 (1)合理化(rationalization)
   當我們的期望未能實現,或行為不合乎社會規範時,為了減輕焦慮、掩飾過失、維護自尊,
   因而給自己的作為,一個合理的解釋。例如酸葡萄或甜檸檬心理。
 (2)替代作用(substitution)
   有時我們會把一些不為社會規範所接受的行為,加以轉向;或把一些可能會失敗的活動,改
   變方向,而用另一種可能會成功的活體來替代,以博取社會的認可和得到成功的滿足,而替
   代作用又可分為「昇華作用」及「補償作用」兩種。
 (3)認同作用(identification)
   當個人在現實生活中,無法獲得成功和滿足時,會開始認同其他成功的人,藉著分享他人的
   成功,來減少自己的挫折,及其所帶來的焦慮和痛苦。例如,職場上有些人為了證明自己的
   重要性或人脈,往往會攀龍附鳳,說某政要或公眾人物是自己的同學、同鄉或親友。
 (4)投射作用(projection)
   一個人指責別人的缺點或不是,卻不知道其實自己也有這部分,這種適應方式,稱為投射作
   用。通俗地說,就是自己對別人的行為不滿時,其實都是自己內在陰影呈現到外在罷了。例
   如,說別人是尖酸刻薄的人,通常自己也有尖酸刻薄的缺點。
 (5)壓抑作用(repression)
   把痛苦、不愉快的經驗,排除在記憶或意識之外,讓自己「眼不見為淨」。但是這個感覺並未
   消失,每當意識放鬆或失去控制時,它仍然可能會浮現。被壓抑的情緒常會以做夢、失言或
   筆誤等形式,浮現到意識層面。例如,夜晚尿急,若不知起床,就會出現上廁所的夢境。
 (6)反向作用(reaction formation)
   所有不能被個人潛意識接受的動機或衝動,經壓抑後,再用完全相反的行為呈現出來,稱為
   反向作用。例如,對某人深感厭惡,但為了表現自己是個有風度、有修養的人,因此,不但
   不惡言相向,反而滿帶微笑、噓寒問暖地和對方交談。
 (7)退回作用(regression)
   當個人在遭到挫折後,表現出比其實際年齡更幼稚的行為時,稱為退回作用。例如,五歲的
   小明原本已學會吃飯、大小便等習慣,但在弟妹出生後,又變得不會了。
 (8)幻想(day dreaming)
   個人在遭到挫折後,陷入一種想像的境界,藉以脫離現實,得到心理的慰藉。例如,受同學
   欺負的學生,常會幻想自己是超人或無敵鐵金剛,有能力可以一舉殲滅所有的壞人。

2.請說明解壓力的方法有那些?並以自己為例,舉出一件較大的挫折或壓力,以及自己如何來舒解
這項挫折或壓力。
(1)舒解壓力的方法:
  j感官式減壓法:感官式減壓法:透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官做減壓,例如,聽音樂、
做頓豐盛的美食、洗熱水澡、睡個大頭覺、逛街購物、大哭一場、大吼幾聲。
   k心靈式減壓法:
    心靈式減壓法分為兩種:
    a.藉著人際互動和交談:例如,打個電話給知心好友,傾吐心事或藉由寫作抒發自己的不
快以及與自己對話。
    b.藉著內省的方式,調身調息,讓內在的雜音沉澱下來。例如,氣功、瑜珈以及靜坐冥想
等。
   l治本式減壓法:
    面對情緒,分辨它的類型,看出它帶來的訊號,擁抱它、穿透它,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。
情緒穩定後,就較能直視問題,想出對策。
a.面對情緒:如產生焦慮多半是因為對可能發生的事,未做好準備而來、產生挫折是在追
求想到的東西時,碰到因難,而覺得受困,而產生孤獨是和人有疏離、隔絕的感覺。
    b.調整心態:碰到瓶頸時,態度常是讓我們反敗為勝、扭轉情勢的關鍵因素。
    c.找出對策:如減少焦慮則是對未來的某些事,做更好的準備、如減少挫折則是調整步驟、
策略,讓自己更有彈性,而減少孤獨則是多參與活動、與人接觸、關心別人。
    d.化整為零:許多時候,各種事情雜沓而來,會讓人有喘不過氣的感覺。這時,若能了解
憂慮背後的訊息,再採取行動、化整為零,無助感便會逐漸消失。
(2)如何舒解自我的挫折或壓力:
  j挫折或壓力的來源:
   學生考上四等特考多年,原欲準備三等特考,但因小孩出生,加上工作職務調整,教育子
   女及工作的雙重壓力,常使學生感到「累得像條狗」,三等特考的夢想,似乎距離學生越來
   越遠,每當看到新分發的三等學員,心中就不由自主的產生落寞之感。
  k舒解壓力或挫折的方法:
   a.面對現實並調整心態:
    教養子女是為人父母的責任,而做好工作則是支領薪俸者的義務,既然這些都是無可避
    免的責任,就只能衷心的接受它們,畢竟當下不去踐屢這些責任和義務,未來可能必須
    承擔更多的不良後果。
   b.利用運動放鬆身心:
    利用運動放鬆身心是感官式減壓法的一種方式,現代人大多壓力過大,尤其像我們這種
    「三明代時期」的年紀,上有長,下有幼,自身又有許多繁忙的事務,惟有利用晚上空
    閒的時間,多從事不必消耗心力的運動,方能短暫的停止思考並放鬆壓力。
   c.學習活在當下並感受當下:
    工作時所遇到的每個困難,其實都是磨鍊心智的考驗,教養子女也是,學習活在當下並
    感受當下每個事件所帶來的感受,真心的去看待這些感受,每個事件都將成為寶貴的回
    憶與自我進步的課題。